当秋季跨入最后一个节气霜降,全国各地的气温下降明显,流感也在北半球卷土重来。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“老对手”应如何应对?出现咽痛、流鼻涕、浑身乏力、头疼、等症状该如何判断病因?
为持续提高公众对流感的防治意识,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起,999抗病毒口服液提供公益支持,开展“科学防治流感”主题科普,并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(顺义院区)综合科主任、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杜志刚,在11月1日第六个“世界流感日”到来之际,围绕主题“流感高发季,如何科学防治?”为公众答疑解惑。
流感的杀伤力不容小觑
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,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。因为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,且传染性强,在历史上曾引起多次暴发性流行。据世卫组织估计,每年季节性流感在全球可导致重症病例300万-500万,死亡29-65万。因此,流感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性疾病。
而在我国,不仅每年流感群体庞大,且大众对流感重视不足。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披露:2010-11至2014-15流行季,全国平均每年有8.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,其中,60岁及以上老人的流感相关超额死亡数占全人群的80%,此外,儿童、孕妇、婴幼儿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都被认为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。在2011-2019年,研究结果显示,我国每年流感发病人数约为8400万-14400万。
当下,随着秋冬来临,全国多地已进入流感流行期。据国家疾控局发布数据显示,9月全国(不含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)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较8月增加108433例。长春、邯郸、厦门等多地疾控已相继发布流感流行提示:今冬明春,我国呼吸道传染病存在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。
对此,为了让大众远离流感困扰,999抗病毒口服液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,在世界流感日发起了“流感高发季,如何科学防治”主题科普,并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(顺义院区)综合科主任、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杜志刚,围绕流感的科学防治,从病症的辨别到流感药物科普,以及什么情况下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问题进行专业解惑。
科学防治流感,辨别病症、准确用药是关键
杜志刚教授表示:“对于流感患者的治疗,一般采取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。”病因治疗是指因为流行性感冒本身是由流感病毒引起,然后根据咽痛,周身酸痛、头痛等症状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。
辨别病症时,杜志刚教授表示:“对于重症患者,尤其需要关注心脑肾肺各个脏器的保护。”因为在流感患者中,虽99%均为轻症,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因流感病毒感染引发一些重症,如病毒性脑炎、病毒性心肌炎、肾小球肾炎等全身各脏器功能障碍,以及还会引起导致呼吸衰竭的病毒性肺炎。
对于流感治疗的药物,主要有三大类。第一类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,代表药物有奥司他韦、扎那米韦等;第二类是M2离子通道阻滞剂,如金刚烷胺、金刚乙胺等。第三类则是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,比如抗病毒口服液等。对于中成药流感治疗药物,杜志刚强调:“因为中成药副作用比较低,对于儿童、老人、孕妇等低免疫力人群,建议及早应用。”并强调“建议大家将抗病毒口服液作为日常家中常备药物,以便在流感季节及时应用。”
对于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“哪些症状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”,杜志刚教授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:“对于流行性感冒,相比头痛、周身酸痛等,咽痛的症状会更明显。所以,在流感季节出现了喉咙痛,建议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。因为当患者出现咽痛症状,说明正处于流感前驱期,及时治疗,不仅可以缩短流感病程,也会让患者的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。”
其实,对于流感防治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流感药物干预指南、我国发布的《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》均推荐并强调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流感。理想情况是症状出现48小时内开始,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获益越大。
可见,流感确实可防、可控、可治,但作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,我们不应低估它对人们健康的危害,因此才更需要科普科学防治手段,帮助更多人安全度过流感季。据悉,除了本期科普,该系列科普后续还将围绕“流感预防”和“中药西药治流感有什么不同”两大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,敬请关注了解后续内容。